1、“炒新”是一种风险较小并且能获得稳定收益的投资策略吗?
答:新股上市首日股价往往飙升,“一夜暴富”的神话是众多投资者参与炒作的原始动力。然而投资者错误迷信“新股不败”,沉醉于击鼓传花的差价游戏之中。往往明知是在“博傻”,却自信地认为永远都有下一棒的资金。然而多项统计分析结果与实例均表明,这种行为的风险极大:
从深交所金融创新实验室实证统计结果看,对于2006.6~2009.6期间发行的223只中小板股票,上市首日买入的投资者亏损比例过半,其中个别股票的投资者账户亏损比例甚至高达99%。
从深交所综合研究所的分析研究结果看,1991~ 2009年期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投资者“炒新”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接近甚至超过60%。
上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沪市新股上市首日涨幅逐年减小,新股上市后短期内股价跌幅超过大盘。新股上市后30个交易日至70个交易日期间,剔除上证综指涨跌幅影响,股价较首日收盘价的跌幅从6.51%扩大至10.65%。
2、上市首日买入新股,持有更长的时间,是否能降低损失的可能性?
答:统计截至2007年9月的沪深两市所有1496家上市公司的股价变动情况,假设投资者在新股上市首日以开盘价买入并持有1个月后以开盘价卖出,我们发现,发生亏损的股票数量占全部1496家上市公司的比例为54.4%。也就是说,投资者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是54.4%。如果把投资者持有期限放长到3个月和6个月,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投资者在上市首日以开盘价买入并持有3个月后以开盘价卖出,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是55.2%!持有6个月后以开盘价卖出,发生亏损的可能性是49.8%!因此,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上市首日买入新股,持有时间与发生损失的概率之间并没有相关关系,“炒新”投资者要承担相当大的风险。
3、参与“炒新”的主要是哪类投资者?
答:深交所金融创新实验室统计数据显示,新股上市首日买入者主要是个人,10个交易日后超过六成亏损。以创业板为例,2009年10月底至2011年10月底,上市首日个人投资者买入金额占比高达95.06%,其中1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买入金额占比为22.77%,10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买入金额占比为62.48%。2009年10月底至2011年10月底,创业板、中小板首日买入的个人投资者10个交易日后亏损比例分别为64.25%和57.18%,其中创业板、中小板1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亏损比例分别为64.62%和57.49%,创业板、中小板100万元以下个人投资者亏损比例分别为63.63%和56.45%。
上交所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了同样的结果。在参与买入的账户中,99.7%是个人账户,且首日买入者多为博取短期收益,这种“追涨”行为加剧了新股炒作,尤其在个股大幅上涨后,追高买入的账户中高达94.7%的亏损。因此,个人投资者毋忘前车之鉴,警惕“炒新”风险。
4、在牛市或强市期间“炒新”是否风险要小很多?
答:在牛市期间“炒新”发生亏损的可能性虽然比在熊市期间要小一点,但无论是熊市还是牛市,“炒新”发生亏损的可能性都相当大。
将各年度“炒新”发生亏损的可能性与前一年相比,得到亏损可能性的变化:在1992-2007年的16年中,亏损可能性的变化方向与同期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方向,有11个年度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在牛市或强市期间“炒新”的风险仍然相当大,并且“炒新”发生亏损的可能性与大盘指数的涨跌没有相关的对应关系。
5、警惕“炒新”风险,投资者切忌盲目跟风。
答:据统计,2010年以来深市共有575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32.96%,截至目前已有515只跌破首日收盘价,跌破比例达89.57%。其中首日收盘涨幅100%以上的股票共34只,已有33只跌破首日收盘价,平均跌幅为45.87%,最大跌幅达70.15%;首日收盘涨幅50%至100%之间的股票100只,已有98只跌破首日收盘价,平均跌幅为38.29%,最大跌幅达70.62%。
2009年7月以来,上市首日停牌2次的新股共21只,已有18只跌破首日收盘价,平均跌幅为23.42%,最大跌幅达62.15%;上市首日停牌3次的新股共2只,均跌破首日收盘价,跌幅分别为61.46%和62.22%。例如,上市首日停牌3次的“涪陵榨菜”,上市首日以25.12元开盘,盘中股价最高涨至48元,较发行价最高涨幅达243%,随后连续两个交易日跌停,截至2012年1月6日,盘中股价最低跌至13.27元,较首日最高价下跌达72%。首日追高买入的投资者几乎全线“套牢”,35元以上买入的投资者亏损面高达99%。
6、案例介绍一:炒作“全流通IPO第一股”
答:2006年6月19日,“全流通IPO第一股”——中工国际(002051)在深交所挂牌上市,该股股价在当日下午1时50分左右开始飙升,不到半小时股价由17元涨至50元,最终以31.97元收盘,较7.4元的发行价上涨了332%,换手率高达94.05%。一级市场申购中签的投资者基本都已经获利离场。随后,“中工国际”连续6个交易日跌停,重新跌回17元左右。在50元附近买入的投资者遭受的最大损失达到66%。事隔一年半,经历了2006年-2007年的牛市行情,“中工国际”最高股价也只有35.80元,仍远远低于上市首日的高价。
7、参与炒作小盘新股风险相对较小吗?
答:很多投资者认为小盘股流通市值小,容易炒作,容易获得高的收益,因此小盘新股更容易得到投资者的追捧。从中小企业板的“新八股”,即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的8家企业的上市表现看,其首日涨幅均值为129.86%,首日换手率均值为69.61%,受到投资者的追捧程度远远高于同期主板新股和后续发行的30只中小企业板股票。
但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是,首日价格的系统性高估,带来的是连续性的暴跌走势。“新八股”上市后第5日的收盘价较首日收盘价的平均跌幅为18.64%,最小跌幅也有13.31%(精工科技),日均跌幅4.66%。8只股票中有4只股票连续2天跌停,3只出现一次跌停。上市60天,“新八股”价格相对新股发行价的涨幅已经只有44.57%,德豪润达甚至跌破了发行价。
市场数据证明,过度炒作小盘新股,亏损比例非常高。深交所金融创新实验室分析报告显示,于09年7月10日上市首日买入桂林三金的个人投资者人数为26510人,两周(10个交易日)之后,有82.4%的投资者为亏损,整体亏损6480万元;首日买入家润多(002277)的个人投资者数量为25437人,两周之后有99.5%的投资者亏损,整体亏损1.26亿元。2010年市场热炒的中青宝等文化传媒概念小盘股,1个月不到股价从12元附近热炒至21元,其后2个月不到股价迅速从21元跌至11元,3个月内该股股价波动高达100%,如此巨大的波动最终让大多数投资者不得不割肉出局。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因此,盲目炒新股和小盘股蕴含着巨大的风险,高估值风险一定会在某个时点回归。参与炒作小盘新股的投资者一定要谨慎。
8、案例介绍二:“四川成渝”的首日炒作
答:
四川成渝是09年7月沪市上市的新股,上市以7.6元开盘,涨幅达111%,然后高开低走,最低至7.03元,午盘前大幅飙升,15分钟内价格上涨到9.89元,涨幅扩大到174.72%,上交所对其实施盘中临时停牌,此时换手率已高达80.33%。午后恢复交易后,
四川成渝股价一度出现了下挫迹象,下跌至9元附近,短期调整后价格再次上涨,23分钟内股价推高至15.25元,最高涨幅达323.61%,第二次被上交所停牌。收盘前5分钟,
四川成渝复牌并快速下跌,截至收盘,股价报收10.90元,涨幅202.78%,换手率88.31%。随后两个交易日
四川成渝均以跌停开盘。共有7.4万个账户参与了首日买入。其中,99.9%的账户系个人账户,其合计买入量占市场成交量的比例高达98.8%;基金、券商、保险等专业机构投资者没有参与首日买入。在两次股价快速上涨阶段,买入量在5万股以下的个人账户合计买入数量占相应时段市场成交量的比例分别达72.3%和79%。由此可见,四川成渝上市首日股价的上涨主要缘于个人投资者的买入推动,首日高位追涨买入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9、案例介绍三:“全聚德”的炒作
答:2007年11月20日,“全聚德”在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首日36.81元开盘,盘中股价最高涨至44元,首日收盘涨幅达271.38%。在随后的20个交易日,该股股价出现大幅波动,最高价达到78.56元,最低价为34.84元,波动系数高达1.25。
20个交易日中,出现8个涨停(其中一个连续3日涨停,一个连续5日涨停),跌幅在5个点以上的交易日也有5个。尽管监管部门采取了停牌措施,加大了对有关交易账户的监控力度,上市公司也进行了传闻澄清,但市场炒作依然疯狂。在创下了78.56元的最高价后,全聚德股价一路下跌。2008年4月17日收盘报38.1元,3个多月时间,下跌超过50%。
10、参与首日交易的投资者盈亏状况怎么样?
答:以2012年2月中旬上市的5只深市新股为例,首日买入新股5万股以上的大户中有55.02%的账户亏损出局,亏损前10名账户平均亏损金额达30万元,亏损面最大的新股“荣科科技”亏损账户占比达84.62%。据统计,2011年以来在深市上市首日涨幅超过50%的38只新股中,有138个短线大户首日买入,其中近八成账户于上市三日内卖出,接盘方八成以上是资产规模在100万以下的中小散户,而接盘后83.5%的中小散户都以亏损告终。
以首日收盘价为标准,首日参与“新八股”交易的投资者平均套牢了569个交易日(大约相当于2年零3个月的时间),套牢时间最长的德豪润达为707个交易日(接近3年时间),最短的华兰生物也有431个交易日(接近2年时间);因此,投资者一定要注意“炒新”的风险控制,谨慎参与。
11、投资者参与“炒新”,除了投资损失的风险外,还有没有其他的风险?
答:利用投资者的“炒新”心理,一级市场买入新股的主力借机拉高股价以实现巨大收益,中小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一方面使自身成为最终的“埋单”者,承受不必要的损失,另一方面还放大了市场风险。
个别投资者为追逐投机利润,可能会采用对敲、对倒、虚假申报、大笔申报、连续申报、连续集中交易等手段,引起股价大幅异常波动,但自己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其交易行为已属违规。在受到证券公司的警示后,这些投资者应当及时纠正交易行为,消除对市场的不良影响。如果不听劝告,其行为对市场交易活动造成严重影响,深交所将会对其账户采取限制交易措施,届时,投资者将可能遭受不必要的损失。此外,对于涉嫌市场操纵或者内幕交易的,深交所还将依法上报中国证监会查处,投资者将可能受到行政或者刑事处罚。因此,投资者务必要充分认识到违规交易的风险,做到依法合规交易。
12、海外市场有没有“炒新”的现象?对我们有何借鉴?
答:香港创业板市场初创期,由于全球科技网络股浪潮正处于高峰,加之其上市之初挂牌股票较少,供求严重失衡,因此出现了典型的因非理性“炒新”而导致股票价格系统性高估的现象。
香港创业板初创期共有14家挂牌公司,这些股票首日上市的涨幅(与招股价相比)均值为105.04%,而同期香港主板市场股票的首日上市涨幅均值仅为3.2%。
首日及最初数周股价的系统性高估给投资者,特别是首日参与“炒新”的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14只股票中有5只股票的首日价格即为其历史最高价格。有7只股票在最初5个交易日中创出其历史最高价格,参与新股炒作的投资者至今都没有“解套“的机会。这也成为日后香港创业板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13、如何防范“炒新”风险,减少投资的盲目性?
答:盲目跟风炒作上市首日“新股”,已成为投资者参与股票市场交易面临的一大风险因素。如何避免股票上市首日的交易风险,有“四大招数”可供投资者参考:
(1)仔细研读公司的各种公告,了解公司基本情况;
(2)参考专业机构的估值分析意见,掌握专业机构普遍认可的一个相对合理的定价范围区间,减少买卖的盲目性;
(3)关注交易所的风险提示和临时停牌公告,及时了解市场风险状况;
(4)理性投资,切忌盲目跟风,当交易所对股票交易实施临时停牌和发布风险提示时,投资者就应当谨慎投资,不要再盲目跟风。